那些熠熠生辉的香港本地文化!
香港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其文化与内地的文化同根同源,但因为其独特的历史,香港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其特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知名的香港本地文化。
无人不知的香港影视娱乐文化
谈起香港,许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曾经辉煌的香港影视,毕竟80,90年代香港影视的黄金时期诞生了太多经典的影视作品。直到如今,港剧中许多桥段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周润发、刘德华、张国荣等明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港剧为香港文化向外输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也因此被冠为“东方好莱坞”,不少内地人认识香港,都是从一部部香港经典作品开始的。
不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邵氏电影,还是新世纪初的脍炙人口的港剧,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口碑佳作,它们都化作了中国影像史上璀璨夺目的一笔,烙印在一代代人的记忆深处。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起飞,其影视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彼时的香港正是‘新浪潮导演’人才辈出的时期——关锦鹏、王晶等新导演便是在那是崛起的,同时一大批日后成为港剧中流砥柱的年轻演员也崭露头角,如钟楚红、张曼玉等。那时的香港电影工业已经相当发达,我们都知道拍电影对于场地、灯光、服装的要求非常高,但彼时的香港广泛采用全外景的拍摄方式,制作出各种不同题材的爆款电影。
当时的香港本土影视文化氛围有多火爆呢,我们从亲历香港影视巅峰时期的从业者乐易玲口述中可以窥见一二:“我在邵氏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表错七日情》,在电影院上映时票房便轻松超过千万,一举打破了邵氏的票房记录。得益于当时繁荣的影视娱乐市场,香港电影院,每到周末都会开设‘首映午夜场’,甚至还有所谓的‘子夜场’(凌晨1点放映),都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据回忆,彼时的香港影视市场每年都会制作出超过两百部电影,影视文化的繁荣也带来了周边市场的发展:除了电影院,DVD、VCD等影碟租映市场,也迎来了销量巅峰期。
与此同时,吸收东西方文化形成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香港影视与音乐,开始风靡内地和东南亚。香港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仅是香港市民的娱乐消遣,也是内地观众了解对岸的文化窗口。
不少70、80后都记得香港回归的那一年,香港诞生了《天龙八部》《壹号皇庭Ⅳ》等两地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佳作。而这一年里,不少影视作品也记录了香港回归的故事,成为进一步联结两地观众的文化纽带。
独具特色的粤语
作为香港官方语言的粤语,大到官方发言,小到市民聊天伴随了每一个香港人。
香港标准粤语(又称港式粤语,即两文三语——广州话+普通话+英文),是指香港官方、媒体以及香港市民使用的粤语,与广州话极为接近(用词有所不同)。
虽然港式粤语与广式粤语极有着语感上的差异。但香港与广东同根同源,如今的香港人中大多数就是当年从广东过去的,因此香港标准粤语虽然在某些用词上与粤语有所区别,但也并不影响日常交流。
从语言本身看,香港话语音上音频调逐渐趋向55调,而广州话一般有53,55两种读法。例如工作的“工”,广州话读53调。而香港话习惯读55调,此外“懒音”现象在年轻一代较为明显。
借助英语词汇在香港也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不同阶层的香港人会用广东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广东话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这也是港式粤语的一大特点。
例如香港人将chocolate(巧克力)称为朱古力,toast(吐司)叫做多士,store(商店)叫做士多,fail(不合格的)叫做肥佬。
香港茶文化
在内地,我们习惯一日三餐,吃完午饭过后便接着工作,直到傍晚6点下班后再吃晚餐。
但是香港盛行喝下午茶。往往中午正餐过后不久,下午茶便紧接着登场了。
每天下午3点左右,无论是穿着西装的白领或者踩着人字拖的大爷,都会提前来到茶餐厅排起长队,耐心等候入座。
除了本土的下午茶餐厅,许多国外牌酒店如香格里拉,万豪,喜来登等也都“入乡随俗”提供下午茶。香港的茶餐厅一般气氛清静,茶点精致,吸引客人纷至沓来,他们也总是舍得忙中抽空,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说喝下午茶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刚吃过午饭又要喝下午茶,香港人图什么呢?”其实香港人图的是一份情调、一种舒适。香港人认为喝下午茶,喝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个人品位的体现:休闲、优雅、待客、交友、洽商……不一而足。
源远流长的香港茶文化大有讲究,尤其对茶叶品质、茶具的摆放、茶点有着独特的理解。香港人认为,“高茶”象征着高雅华丽。传统的“高茶”最重要的元素不是茶点,而是一杯质量上乘的红茶,一般选用中国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等。
其次是摆放得体的茶具。茶具一般选用瓷器或者银器;至于茶点,只是第三位的。这三者之间还须互相配套,不能有丝毫马虎。茶点一般采用三层立盘盛载,立盘大多是银质的,增加了餐桌上的华丽风情。
至于茶点,是有先后顺序的:三层点心中,最底层的是甜点,诸如-干果蛋糕、水果挞等;中间一层是三明治和各种酥点;最上面一层是三文鱼或鱼子酱点心,也会有肉禽类点心等。正确的享用的顺序应是自下而上,味道由淡到味浓。
叮叮车
“叮叮,叮叮叮……”,没错,当你在香港街头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便意味电车正朝你驶来。
香港电车,俗称“叮叮车”,是香港最古老的交通公交之一,自1904年便陪伴在香港人身边(那时候大清都还没亡呢)。在香港街头你可以看到叮叮车驶过路面,叮叮车没有喇叭,只能靠摇铃铛提醒路人注意,会发出“叮叮”的响声,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叮叮车”。在快节奏的香港,缓缓驶过的叮叮车反而给人以时间静好的舒适体验。
虽然与地铁相比它显得迟钝、慢吞吞的,但有谁会想到,它曾经是香港速度最快的、也是载客最多的交通工具。叮叮车运行初期,就出现了很多相关诗词形容它的高速,如:电车齐搭快如飞,电车十里疾如梭。
叮叮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不烧汽油,不污染空气。同时叮叮车也是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目前,乘客只需支付3港元(约2.6元人民币),就可坐车畅游港岛。市民都爱煞此车。
外地游客想要畅玩香港,电车也是不二之选。
电车忙碌地穿梭于港岛东西之间,6条线路来往于筲箕湾与坚尼地城,将香港岛的美食、购物中心、历史遗址连成一线,风景尽收眼底。
有人笑道,没坐过叮叮车就没到过香港。叮叮车穿行于港岛最热闹的地带,从上环西港城往东前进,途经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和跑马地,这一带是不少政府机关及中外企业总部所在地,既有外企摩天大楼、老街小巷,又有终审法院等官方机关。
而那些小巷子里,可能藏着经典港片中的画面,有《重庆森林》王菲出现的中环半山自动扶梯。也有《阿飞正传》张国荣居住的港式房屋, 坐在车厢上层,你能看到装扮时髦的男女,开篷跑车的少爷仔,急步赶路的白领,默默弯腰的擦鞋匠,忙着营生的老夫妻……
香港作为“东方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朋友前往工作、生活、旅行等,现在办理正是办理香港身份的良机,成功拿到香港身份后不仅可以享受香港文化、美食,更享受香港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