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被全球号称为“教育最强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几乎每一位中国学子,都曾在校园的墙上见过这八个大字。
教育,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但在中国,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论战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是把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符合国情。
其实,每个国家的教育,都会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理念。
小辰最近利用空余时间看了一部国内拍摄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面记录了在不同国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
纪录片的记者实地走访了很多个国家,深入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第一站,就是北欧的“千湖之国“——芬兰。
这个只有55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却有着“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的美称。
为什么芬兰的教育会有这么多人推崇呢?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呢?跟着小辰一起来看看吧。
上课自由,以舒服的状态学习。
在芬兰上学的孩子非常自由,当纪录片记者踏入学校大门,感受到第一个不同的是,学校把刺耳的上课铃声换成了悦耳的舞曲,孩子们三五成群,尽情地玩耍。
在课堂上,大家更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上课的形式。
老师会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艺术、文学和生物知识融入进去,教会孩子们理解各种生活中的概念。
积极教育,没有竞争与考试。
在芬兰,整个小学生涯,孩子们没有任何的考试。因为芬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竞争。
他们评估学生的标准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以及他们学习的方式。他们绝不会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优劣,而是致力于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有的孩子不擅长数学,有的不擅长艺术;有的为人公正,有的极富创造力等等,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的。
通过教育和引导,就能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
自然教育,没有围墙的课堂。
在自然课堂上,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老师会想办法让孩子用数学方法比对出各种植物的颜色,用文学语言形容各种植物跟泥土的气味。
这堂课不需要孩子认识树木的名字,也不需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只需要感受和体验大自然,这样既能加深孩子与所在环境的联系,培养孩子和大自然的关系,也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贴近生活,现象式教学。
芬兰在常规学科教学之外,还推行非常有特色的“现象教学”。
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的案例,结合各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老师也会带着孩子们去老年康复中心,让孩子们和老人互相给对方画像,孩子们通过交流互动,让他们在老人的皱纹里理解年龄和衰老的概念。
这里的教育更像是个人化的定制教育,细致到每一个学生,每一门学科。
没有等级制度,教育人人平等。
在芬兰,主导平等观念,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身份和地位,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这个国家的教师从来不评职称,因为等级制度在这里行不通。但芬兰教师的受教育程度都很高,所有老师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才能上岗。
芬兰的校园也将宽容、接纳和平等体现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也可以将自己祖国的语言贴到墙上,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有穷有富,但贫富差距绝不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质量。
芬兰没有只给富人家孩子的贵族学校,老师更不会去了解家长的收入情况,他们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
如果你问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他们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在芬兰,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每个人都一样的好,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这里,任何工作都会受到尊重,如果孩子没有去上到大学,家长也不会为孩子的出路过于担忧。
芬兰,作为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都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
教育对于父母来说,是永恒的话题。
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社会,如何让孩子接受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或许是我们需要思考探索的方向。
作为中国家长,我们一样可以寻找到一条帮助孩子发现更宽广人生的世界道路。
未来,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