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家长也会“鸡娃”吗?
“鸡娃”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组成都是“4-2-1”,孩子作为家里唯一的希望,集中了6个人的目光,每个人都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资源给到孩子身上,所以一旦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出任何的不如人意,都会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情绪稻草。
或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但是孩子的父母一定会觉得自己有如天塌,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刻在每一个中国家长骨子的理念。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朋友都会好奇,“鸡娃”是不是中国的特产?美国的家长们会不会“鸡娃”呢?
实话实说,美国的家长也会“鸡娃”,跟国内家长“鸡娃”一样,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跟金钱去培养孩子。
但与国内不一样的是,国内“鸡娃”注重学习成绩,而美国“鸡娃”更注重孩子在自由、兴趣和兴趣导向下自我发展。
因为,美国的孩子大多没有升学压力。
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且在分配上非常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每年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考入重点学校,因此家长们焦虑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提前替孩子规划一切,从小学开始,孩子就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在美国,只有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以及极少数特别精英的私立学校,需要通过这种选拔性的考试入学。
美国的公立学校都是就近入学,私立学校有钱就能上,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并且美国学校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从来不公开学生的成绩,家长也很难知道自己孩子的排名。当然,这也与美国人的性格有关。美国的家长很少会去打听自己孩子的成绩与排名,即便有个别家长好奇的,在学校不公开具体成绩和排名的情况下也很难得到什么答案,所以美国很少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其次,学校营造的轻松氛围。
美国的家长们不会焦虑“鸡娃”,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和老师共同营造的氛围。
在美国,老师会与家长之间保持距离,老师很少给家长提要求。美国的老师是十分反对家长给孩子准备课外辅导的,他们认为这些应该是他们这些老师的工作。只有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生的个人特点。是的,美国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这与美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美国的老师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力求与学生打成一片,阶级层次并没有中国那么明显,美国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邻居朋友,这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心中的焦虑。
当然,美国家长不在成绩上“鸡娃”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高等院校的入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
有时候,即便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只要他在其他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依旧有可能被美国的高等院校录取。例如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或者加入什么重要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发表演讲,拿过什么奖项等等。毕竟美国看重的不是学生的死成绩,更多的还是个人能力。
最后,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并没有职业歧视。
在美国,家长并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孩子完全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且美国没有那么严重的职业歧视,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社会氛围很宽松,没有人会因为职业去歧视任何一个人。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有利与弊,关键在于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有合适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