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管去香港卖保险,图啥?
保险行业在大家眼中似乎一直都有一个不那么好的“刻板印象”——像“传销”一样。
保险销售总在身边兜兜转转,接连不断地为你推荐一些听起来没有太大意义的“保这保那”,只为了多签一张保单。加之入行门槛不高,好像“有嘴就行”,保险销售这份工作在许多人看来并不体面。
相较之下,公司高管无论如何都显得更加让人向往。然而,当内地公司高管去到香港,从事保险销售却成了最优解。
据香港保监局的数据显示,香港持牌保险中介人数从去年3月底至7月底,从114007人增长至116040人,4个月内增加了2000余人。这其中有不少内地港漂:从体制内脱身,去香港卖保险。
随着香港开放高才、优才计划,越来越多的内地年轻人选择成为港漂。去年年中,多种人才渠道的申请人数超过10万,且获批的人超过95%来自内地。
但无论是高才、优才还是IANG签证,在遇到续签问题时,保险业由于门槛低和回报率高成为了许多人的第一选择。
与金融行业大多数工作不同,保险业的入职门槛很低。
不要求香港永居身份、没有学历和专业限制,唯一的要求是通过保险中介人资格考试,俗称“考牌”。近几年,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高材生和香港留学生加入,积极开拓内地市场,许多保险公司针对高才和优才群体还提供了额外的“财务计划包”,最高可以在三年间给到400多万港元。
香港保险业自19世纪中叶起步,经历了从航运保险为主到多元化保险业务的转变。
二战后,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迎来了蓬勃增长。70年代,香港保险业开始国际化,吸引了众多国际保险公司进驻。
香港保险市场以其高度的国际化和成熟度著称。根据香港保监局数据,截至2023年,香港保险业管理的总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毛保费收入达到5497亿港元,其中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收入为589.71亿港元,同比增长显著,内地保费贡献量的增长也反应了内地优才到香港从事保险业的显著贡献。
与此同时,保险业的自由灵活的工作时间对于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内地优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内地优才虽然对保险业有负面印象,但为了香港身份和个人职业发展,还是选择了尝试。
他们认为,只要在保险业里踏实工作,拿到一个香港正常上班族的月薪并不难,甚至月入至少在5万人民币以上的员工在团队里接近一半,这种收入水平较内地的保险行业还是远远高出不少。
还有不少内地高才,在内地原本已经奋斗到较高阶梯的职位,却也出于子女教育规划或者养老展望等原因,选择到香港谋发展。
对于他们来说,内地的关系网络和社交圈子已经形成,并且在某一行业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这时候到香港,就意味着需要跳出舒适圈,一切从头来过。
而初来乍到,即便是身负技术和才能,也很难在短期内获得与内地同等高度的职位,这时候,保险行业中的流动性对他们而言也代表着某种跃迁可能性。
看起来似乎不需要什么准入技能,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的能力差异所带来的收入悬殊也十分惊人,在内地小有成就的他们,也会想用自己的能力快速地在该行业中斩获一席之地。
无论是通过高才还是优才乃至专才计划来到香港,无论出于想拼一拼的冲劲还是出于能力限制的无奈,选择保险行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就是能够在香港身份的续签上拥有一份保障。
或许有人会惋叹,放着内地高管不当,去香港卖保险,图啥?
但小辰想说,可以在内地当高管的他们,自然不傻。
选择放弃温水煮青蛙的小日子,去拼一个香港身份,这个香港身份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值得的。无论是对子女的教育、未来,以及养老规划,拿香港护照周游世界,乃至个人的职涯发展,他们早就放长眼光看向后头的好福气!
以及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有“从头来过”的勇气。
-end-